《法华经》歌 唐·修雅法师
《法华偈》
六万余言七轴装
无边妙义广含藏
白玉齿边流舍利
红莲舌上放毫光
喉中甘露涓涓润
口内醍醐滴滴凉
假饶造罪过山岳
不须妙法两三行
喉中甘露涓涓润
口内醍醐滴滴凉
假饶造罪过山岳
不须妙法两三行
唐·修雅法师 ——《释门正统》卷二、《指月录》卷七、《缁门警训》卷十、《全唐诗》卷八二五 注:此诗完整内容收录在宋良渚沙门宗鉴集《释门正统》卷二、明瞿汝稷集《指月录》卷七、明如卺法师续补《缁门警训》卷十、清曹寅等著《全唐诗》卷八二五,宋代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《法华经显应录》卷二、清净挺缉《学佛考训》卷三等中有部分片段。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心皓法师著《法华经学修旨要》278页收录有此篇正文及重要字词解释。但此中《释门正统》和《指月录》、《缁门警训》、《全唐诗》中后面内容有大量顺序不一致。本文按照文意判断,主要采用《大正藏》收录《指月录》为基础,个别字词采用《释门正统》和《缁门警训》、《全唐诗》及其他文中收录内容。 山色沉沉,松烟幂幂。空林之下,盘陀[2]之石。 石上有僧[3],结跏横膝[4]。诵《白莲经》[5],从旦至夕。 左之右之,虎迹[6]狼迹。十片五片,异花狼藉。 偶然相见,未深相识。知是古之人,今之人?是昙彦,是昙翼?[7] 我闻此经有深旨,觉帝[8]称之真妙义[9]。合目冥心子细听,醍醐[10]滴入焦肠里。 佛之意兮祖之髓,我之心兮经之旨。可怜弹指及举手,不达目前今正是。 大矣哉,甚奇特,空王[11]要使群生[12]得。光辉一万八千土,[13]土土皆作黄金色。 四生六道一光中,狂夫犹自问弥勒[14]。(这是第一卷佛要说《妙法莲华经》,显奇特瑞相,众人都不解,来问弥勒菩萨。——编者注) 我亦当年学空寂,一得无心便休息;今日亲闻诵此经,始觉驴乘[15]匪端的。 我亦当年不出户,不欲红尘沾步武[16];今日亲闻诵此经,始觉行行皆宝所[17]。 我亦当年爱吟咏,将谓冥搜[18]乱禅定;今日亲闻诵此经,何妨笔研[19]资真性。 我亦当年狎儿戏,将谓光阴半虚弃;今日亲闻诵此经,始觉聚沙[20]非小事。(这是在后面几品里面讲到的典故:聚沙成塔等。——编者注) 我昔曾游山与水,将谓他山非故里;今日亲闻诵此经,始觉山河无寸地。 我昔心猿未调伏,常将金锁虚拘束;今日亲闻诵此经,始觉无物为局局[21]。 师诵此经经一字,字字烂嚼醍醐味。醍醐之味珍且美,不在唇,不在齿,只在劳生[22]方寸[23]里。 师诵此经经一句,句句白牛[24]亲动步。白牛之步疾如风,不在西,不在东,只在浮生[25]日用中。日用不知一何苦,酒之肠,饭之腑。长者[26]扬声唤不回,何异聋,何异瞽(gǔ,瞽,本义:瞎眼。——编者注)!世人之耳非不聪,耳聪特向经中聋;世人之目非不明,目明特向经中盲。合聪不聪,合明不明,辘轳[27]上下,浪死虚生。 世人纵[28]识师之音,谁人能识师之心;世人纵识师之形,谁人能识师之名?师名医王[29]行佛令,来与众生治心病。能使迷者醒,狂者定,垢者净,邪者正,凡者圣。如是则非但天恭敬,人恭敬,亦合龙赞咏,鬼赞咏,佛赞咏。岂得背觉合尘[30]之徒,不稽(qǐ)首而归命! 题书《法华经歌》后 憨山大师 余少时即知诵此歌,可谓深入法华三昧者。每一展卷,不觉精神踊跃,顿生欢喜无量,往往书之,以贻向道者。顷来曹溪,为六祖整顿道场,业将十年,忘形从事,百废具举,山门改观。不意魔僧内障,自坏法门,颠倒狂惑,构讼公府,以致予霸栖郡城,悠悠二载。时在郡归依护法者,独黄居士,二年一日,朝夕无间,祁寒溽暑,奔走不爽毫发。予因感昔觉范禅师遣海外,亲知朋友鸟惊鱼散,独胡强仲一人为之周旋,送至韶阳,师为序以别之。即今读其文,想见其为人。今予以流离患难之身,孑然处污辱是非之场,有居士为之木舌,公庭之事,了然如揭日月,此缘岂浅浅哉?今事竣将行,予乃为书《听诵法华经歌》一首以贻之,令其诵习,以结法喜之缘。且以此纸传之子孙,使后世亦知乃公,能与憨山老人眉毛厮结,即以此善根福及子孙,世世享之,可谓不虚此会良缘矣。故并记之。 又予放岭外,亲友疏绝,如隔天上。万历己酉夏日,大都慈善寺长老义天孝公特来相慰于曹溪松下,一见悲喜交集,如异世人也。忆予昔乞食长安时,过公宣明室,洗涤客尘。今在炎荒火宅,每一思之,顿入清凉地。当兹尘土,欲求滴水盥身心,岂易得耶?秋初,予有事于端州,因拉公同行,登宝月台,纳凉旬月。复之五羊,食鲜龙眼,饱餐而归,信可乐也。舟行北风,沂流艰涩。公出此卷乞书,遂写此歌。公还曰:令诸弟子,一一如盘陀石上之僧,诵《白莲经》以为常课,不唯不负修雅,则老人八千里外,犹然如在月明松下,侧耳听诵时也。 ——出《憨山老人梦游集》卷第三十二 憨大师书唐修雅法师《听法华经歌》跋 蕅益大师 甚矣,心之妙也!三世佛依此成道,十二类依此轮转,山河日月依此幻现,文字音声依此发宣。心不可以言语形容,然言语未尝不即心也。随一一语,必揽心之全体大用。然尽未来际,演无量言语,亦不罄一念心之妙也。人各具妙心,得释迦老子法华妙经,庶几注脚。法华妙经,得修法师听法妙歌,庶略赞扬。此歌绝妙好词,得吾憨翁绝妙手笔,庶称二绝。世有不知自心妙法华妙及此歌之妙者,但珍憨翁妙笔,日夕玩之,安知不因字知歌,因歌识经,因经悟心也哉。然则妙字,妙歌,妙经,无不从妙心流出,无不还归妙心。谁谓心外有法,法外又别有心也。 ——出《灵峰蕅益大师宗论》卷七 “清泠霜磬有时动,寂历空堂宜夜深。……风翻乱叶林有声,雪映闲庭月无色” [1] “听诵”,《释门正统》、《指月录》、《缁门警训》作“听诵”,《全唐诗》作“闻诵”。 [2] “盘陀”,也写作“盘陁”,是指不平的石头。唐《寒山诗》之二六六:“盘陀石上坐,谿涧冷凄凄。” [3] 这是一位叫绍恩的僧人专诵《法华经》,宋四明石芝沙门宗晓编《法华经显应录》卷2:“余姚龙泉上方有僧绍恩,不知何时人,专诵《法华经》为德业。时虎丘有释氏修雅者,作歌以美其事。辞意璀璨,卓绝古今,恩之行业虽未闻传记,而谛观此歌,足见诵习之功。” [4] “膝”,《缁门警训》、《释门正统》、《全唐诗》作“膝”,《指月录》、《学佛考训》、《法华经显应录》作“锡”。 [5] “《白莲经》”,即《妙法莲华经》。 [6] “迹”,《学佛考训》作“踪”。 [7] “昙彦”,南北朝高僧,见《释氏通鉴》;“昙翼”,初依止庐山慧远大师,次到罗什大师处,后到秦望山独结庐诵《法华经》十二年,感普贤菩萨现身考验,见《佛祖统记》卷二十六。 [8] “觉帝”,佛的代称。如《佛祖统纪》卷四十三:“素虹纪瑞,表觉帝之下生;绀马效灵。应轮王之出世。”永明禅师《心赋注》卷一:“觉帝体之而圆成。” [9] “真妙义”,《缁门警训》、《指月录》均作“真妙义”,《释门正统》作“为大事”,《全唐诗》作“有妙义”。 [10] “醍醐”,天台依照《大涅槃经》中乳、酪、生酥、熟酥、醍醐比喻佛所讲的法,以“醍醐”比喻佛所说的《法华经》。 [11] “空王”,诸佛之别名。以诸佛亲证诸法空性,寂静无碍,圣果无匹而称空王。依《圆觉经》说,佛为万法之王,故称空王。又在《法华经》中提到“空王佛”,乃空劫时期出现之佛,空劫之前则万物未发生,故禅林中每以“空王以前”一语表示超越人类生命意识之境界,与“本来面目”、“父母未生以前”、“空劫以前”等为同类用语。 [12] “群生”,一切生物。《庄子·在宥》:“今我愿合六气之精,以育群生。”三国魏曹植《喜雨》诗:“天地何弥广,苞育此群生。” [13] “光辉一万八千土”,指《法华经》刚开始时佛说《法华经》的因缘,《妙法莲华经》卷一〈1 序品〉:“尔时佛放眉间白毫相光,照东方万八千世界,靡不周遍,下至阿鼻地狱,上至阿迦尼咤天。于此世界,尽见彼土六趣众生,又见彼土现在诸佛,及闻诸佛所说经法。并见彼诸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诸修行得道者。复见诸菩萨摩诃萨,种种因缘、种种信解、种种相貌,行菩萨道。复见诸佛般涅槃者。复见诸佛般涅槃后,以佛舍利起七宝塔。” [14] “狂夫犹自问弥勒”,指现场大众心中有疑问不解,想问弥勒菩萨。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1 序品〉:“尔时弥勒菩萨作是念:‘今者世尊现神变相,以何因缘而有此瑞?今佛世尊入于三昧,是不可思议、现希有事。当以问谁?谁能答者?’复作此念:‘是文殊师利,法王之子,已曾亲近供养过去无量诸佛,必应见此希有之相。我今当问。’尔时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及诸天、龙、鬼神等,咸作此念:‘是佛光明神通之相,今当问谁?’尔时弥勒菩萨,欲自决疑,又观四众比丘、比丘尼、优婆塞、优婆夷,及诸天,龙、鬼神等众会之心,而问文殊师利言:‘以何因缘而有此瑞神通之相,放大光明,照于东方万八千土,悉见彼佛国界庄严?’”(大正九册,二页,中) [15] “驴乘”,《法华经》火宅喻中以羊车、鹿车、大白牛车分别指代声闻、缘觉、菩萨三乘,这里“驴乘”指弊驴所架坏车,指代声闻、缘觉二乘。 [16] “步武”,比喻很短的距离,古人以六尺为步,半步为武。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2 方便品〉:“若人散乱心,乃至以一花,供养于画像,渐见无数佛。或有人礼拜,或复但合掌,乃至举一手,或复小低头,以此供养像,渐见无量佛。自成无上道,广度无数众,入无余涅槃,如薪尽火灭。若人散乱心,入于塔庙中,一称南无佛,皆已成佛道。于诸过去佛,在世或灭度,若有闻是法,皆已成佛道。未来诸世尊,其数无有量,是诸如来等,亦方便说法。一切诸如来,以无量方便,度脱诸众生,入佛无漏智,若有闻法者,无一不成佛。诸佛本誓愿,我所行佛道,普欲令众生,亦同得此道。未来世诸佛,虽说百千亿,无数诸法门,其实为一乘。诸佛两足尊,知法常无性,佛种从缘起,是故说一乘。是法住法位,世间相常住,于道场知已,导师方便说。天人所供养,现在十方佛,其数如恒沙,出现于世间,安隐众生故,亦说如是法。知第一寂灭,以方便力故,虽示种种道,其实为佛乘。知众生诸行,深心之所念,过去所习业,欲性精进力,及诸根利钝,以种种因缘、譬喻亦言辞,随应方便说。今我亦如是,安隐众生故,以种种法门,宣示于佛道。我以智慧力,知众生性欲,方便说诸法,皆令得欢喜。” [17] “宝所”,比喻究竟的佛果大涅槃境界,出自《法华经》中化城喻,把二乘的所证比喻为化城,而佛乘作为究竟的目的地叫做“宝所”。 [18] “冥搜”,尽力搜求,或深思苦想的意思。《妙法莲华经》卷1〈2 方便品〉:“若人于塔庙、宝像及画像,以华香幡盖,敬心而供养。若使人作乐,击鼓吹角贝,箫笛琴箜篌、琵琶铙铜钹,如是众妙音,尽持以供养。或以欢喜心,歌呗颂佛德,乃至一小音,皆已成佛道。” [19] “研”,《释门正统》、《缁门警训》、《全唐诗》作“砚”,《指月录》作“研”。“研”在读yàn时,古代指砚台的意思,笔砚,古代也写作“笔研”,如《世说新语·方正》“夏侯玄”刘孝标注引晋孙盛《魏氏春秋》:“正始中,护军曹爽诛,徵为太常,内知不免,不交人事,不蓄笔研。”是个古今字,古今意思发生了变化。这里用砚较好。见《法华经·法师功德品》:“诸所说法,随其义趣,皆与实相不相违背。若说俗间经书,治世语言,资生业等,皆顺正法。”《法华经·方便品第二》(卷一):“若人为佛故,建立诸形像,刻雕成众相,皆已成佛道。或以七宝成,鍮石赤白铜、白鑞及铅锡,铁木及与泥,或以胶漆布,严饰作佛像,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彩画作佛像,百福庄严相,自作若使人,皆已成佛道。乃至童子戏,若草木及笔,或以指爪甲,而画作佛像,如是诸人等,渐渐积功德,具足大悲心,皆已成佛道。” [20] “聚沙”,出自《法华经·方便品》:乃至童子戏,聚沙成佛塔,如是诸人等,皆已成佛道。 [21] “局局”,《释门正统》作“举跼”,《缁门警训》作“拳拳”,《指月录》、《全唐诗》作“拳拲(gǒng)”。跼同“局”,有词作“跼跼”,同“局局”,狭窄、狭小的意思。“拳拳”、“拳拲”均指代诚挚、恭敬的样子,单用拳也可指《大宝积经》中空拳诓小儿的比喻。两个词都可。 [22] “劳生”,出自《庄子·大宗师》:“夫大块载我以形,劳我以生,俟我以老,息我以死。”后以“劳生”指辛苦劳累的生活。 [23] “方寸”,心的代称,心在胸中方寸间,故称。晋葛洪《抱朴子·嘉遯》:“方寸之心,制之在我,不可放之于流遁也。” [24] “白牛”,即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三种兽中的大白牛,比喻一佛乘。 [25] “浮生”,出自《庄子·刻意》:“其生若浮,其死若休。”以人生在世,沉浮不定,因称人生为“浮生”。 [26] “长者”,《法华经·譬喻品》中有个穷子喻,讲到有个大富长者的儿子从小离家,后长者找到他时,他穷困交加,长者唤他,他竟然认为可能是这样富贵的人要责罚自己,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是大富长者的儿子。比喻每个人都有成佛的种子,但却胆怯不敢承当,即便佛告诉他说他真实是佛子时,也不敢承认。“长者”比喻为佛。《妙法莲华经·譬喻品第三》(卷二):“舍利弗!如来亦复如是,则为一切世间之父。于诸怖畏、衰恼、忧患、无明闇蔽,永尽无余,而悉成就无量知见、力、无所畏,有大神力及智慧力,具足方便、智慧波罗蜜,大慈大悲,常无懈惓,恒求善事,利益一切,而生三界朽故火宅,为度众生生老病死、忧悲、苦恼、愚痴、暗蔽、三毒之火,教化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。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、忧悲苦恼之所烧煮,亦以五欲财利故,受种种苦;又以贪着追求故,现受众苦,后受地狱、畜生、饿鬼之苦;若生天上,及在人间,贫穷困苦、爱别离苦、怨憎会苦,如是等种种诸苦。众生没在其中,欢喜游戏,不觉不知、不惊不怖,亦不生厌,不求解脱。于此三界火宅东西驰走,虽遭大苦,不以为患。” [27] “辘轳”,lù lu,利用轮轴原理制成的井上汲水的起重装置。这里说众生就像汲水用的辘轳一年忽上忽下,头出头没,轮转在生死中。 [28] “总”,《释门正统》、《缁门警训》、《全唐诗》作“纵”,《指月录》作“总”。“总”有多义,其中一意通“纵”,纵然的意思,通假字。 [29] “医王”,佛被称为“大医王”,用来比喻佛。 [30] “背觉合尘”,《佛说大乘随转宣说诸法经》卷1:“尔时佛告师子游戏菩萨摩诃萨言:‘善哉善哉,善男子!世间一切众生妙明元心,本来清净无诸垢染,圆满十方湛然寂静,犹如虚空本无尘翳寂然清净,众生眼病空花发生,花生花灭病眼所见,眼翳既消空花亦灭。清净虚空本来不动,妙明元心亦复如是,本来清净无诸垢染,众生颠倒背觉合尘,于诸尘境分别心生,眼见于色,耳闻于声,鼻嗅诸香,舌尝于味,身受诸触,意了法尘——此六根识各各自偶诸尘境界,于诸尘境妄想执着,便生爱染造种种业,业成受报堕诸苦海,生死轮回受大苦恼,如旋火轮无有休息。’”《法华经》歌
正文
附录
“乍吟乍讽何悠扬,风篁古松含秋霜。但恐天龙夜叉乾闼众,逼塞虚空耳皆耸”
“空山木落古寺闲,松枝鹤眠霜霰干。牙根舌根水滴寒,珊瑚捶打红琅王+干。但恐莲花七朵一时折,朵朵似君心地白。又恐天风吹天花,缤纷如雨飘袈裟。……更堪诵入陀罗尼,唐音梵音相杂时。……此经真体即毗卢,雪岭白牛君识无”
万境心随一念平,红芙蓉折爱河清。持经功力能如是,任驾白牛安稳行”
“殿涌全身塔,池开半月泉”、“幻身观火宅,昏眼照青莲”、“化城珠百亿,灵迹冠三千”、“指喻三车觉,开迷五阴缠”